5/14/2010

[ C# ] 泛型的意義 (Generics)

完整的泛型的意義 (Generics) 介紹

[ C# ] 泛型場合

本文轉載自 : http://dotnetframework.blogspot.com/2006/08/c.html

自C++以來, Generic(泛型) 始終是我很喜歡的一種機制, 在.NET 2.0終於納入後, 當然也把它實作在我們的系統中
. 以自己的使用心得來說, 我覺得, 這個世界因為有Generic而變得更美好

[ C# ] 使用 Regular Expression 驗證密碼 by C#

原文链接:http://blog.miniasp.com/post/2008/05/Using-Regular-Expression-to-validate-password.aspx

以前我都沒想過可以用 Regular Expressions 驗證複雜格式的密碼,原來可以用 Regular Expression 中的群組建構式達成這個目的

[ C# ] 判斷是否英文字母或數字的C#正則表達式

判斷傳入的字符是否是英文字母或數字

[ C# ] 如何做到"只能鍵入數字"

參考看看囉 :D

5/06/2010

〈醫學常識〉素食不正確更糟!

有許多朋友問:「排毒餐就要素食?」其實不然,我發現國內有許多所謂的素食並不正確。在一次談論有關飲食與健康課題的演講中,我定的標題為︰「素食會速死嗎?」與會者感到非常地震撼,每個人睜大眼睛追著我問:「難道吃錯素食會導致速死?」

〈醫學常識〉靈芝是「未病藥」

在中國醫學上最古老的藥物書「神農本草經」中,將藥物分上藥、中藥、下藥三種,表示出中國醫學對於藥物的基本看法。所謂「上藥」就表示

生活常識小秘密

1. 轟!辣到流眼淚該怎麼辦?


如果不小心吃到辣的流眼淚的食物,這 時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,我要一杯水。然而水並不能解辣,反而會更辣

〈醫學常識〉打嗝放屁去濁氣

男士最應該防的就是心梗,這東西最可怕,特別是35歲以上的男士。心梗及早預防其實很容易,經絡都會體現出來。經絡和臟腑就是風箏線與風箏的關係,只要控制好了,風箏就好放了,經常揉肝經某個穴位就可以了。身體疼痛了,不要光吃止痛藥,要學會經常傾聽身體的聲音

〈醫學常識〉飯後冷飲會得腸癌

飯後冷飲會得腸癌

不要不相信﹑很多人習慣吃飽飯後就來一瓶冷飲,尤其是一些罐裝茶飲料;號稱可以「去油解膩」。喝下去是很爽沒有錯,但你有沒有想過接下來你的肚子裡會發生什麼事?

5/03/2010

9大健腦食物 & 4類損腦飲食

●收藏9大健腦食物,PPT立即下載 >> http://download.cw.com.tw/pop/tks_ch137.asp





文.楊心怡



2010/04 康健雜誌 137期



早上7點半,餐桌上卻瀰漫著一股慌亂。哥哥匆忙把桌上的課本掃進書包,弟弟忘了把連絡簿拿給媽媽簽,妹妹的作業不見了,兵荒馬亂,今天又來不及吃早餐了。只好先送孩子去學校,順道在便利商店買了幾瓶果汁讓她們在車上喝。



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錯,或許該檢視一下你都餵孩子吃些什麼食物。已有研究證實,沒有獲得適當營養補充的大腦,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。



到底大腦需要什麼養分?哪些養分才是對的養分?



1.香蕉

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建議可食用香蕉補充碳水化合物,因為香蕉所含的果膠,釋放葡萄糖的速度較慢,血糖不易高低起伏過大, 影響大腦的營養補給。想讓大腦處於巔峰狀態,就得適時補充碳水化合物。



因為我們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葡萄糖,而大腦最需要的能量來源就是葡萄糖。腦細胞跟其他細胞不同,專挑葡萄糖,無法依靠其他形式的能量。



2.全穀類

英國史旺西大學(Swansea University)心理系教授班頓(David Benton)曾針對一群一年級學童進行實驗,發現吃低GI(升糖指數)早餐的孩子,在一系列腦力測驗中表現稍佳。



 全穀類不僅是低GI食物,還富含維生素E及維生素B群、葉酸、菸鹼酸等。



 維生素B群不僅能幫助葡萄糖充分利用,也能協助蛋白質代謝,是維持腦細胞正常功能的必要營養素;葉酸則與神經發展、記憶力有關。



 此外,全穀類富含纖維,還能幫助調節葡萄糖的釋放。



3.雞蛋

雞蛋不僅有B群,優質的蛋白質也與製造細胞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。而且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、E、B6、B12、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的營養素。



尤其是葉酸和維生素B12。不少研究都指出,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,會使記憶力減退,甚至還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。



蛋黃中還富含卵磷脂, 是人體合成乙醯膽鹼(負責記憶力、提高反應時間和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)的主要原料。



北卡羅萊納大學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)與杜克大學(Duke University)的一項囓齒動物實驗還發現,卵磷脂的攝取還可能促進新的記憶細胞製造。



不過趙強建議,蛋黃適量就好,每天約1~2顆蛋。豆腐、黃豆也都富含卵磷脂,也可做為健腦食物。



4.燕麥

燕麥在營養學界就被稱為「大腦的糧食」。燕麥是低GI食物,更含豐富的維生素B、E及鉀、鋅等礦物質,有助於空間記憶及認知。



燕麥也含有「β-聚葡萄糖」的可溶性纖維,能阻礙膽固醇的製造與吸收,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下降,因而減少心臟疾病、動脈硬化和中風危機,這三者都是失智症的已知肇因。



5.深海魚

腦部約60%是不飽和脂肪(包括約10%的omega-3脂肪酸),因此攝取富含omega-3的食物可保持細胞膜的彈性,使神經細胞的功能達到較佳狀態。



深海魚的魚油富含omega-3;其中的DHA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,尤其是腦和視網膜的細胞膜。無論在大腦皮質功能、記憶力維持,甚至胚胎與幼兒的腦部發育,DHA都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


哈佛大學的研究就發現,血液中DHA濃度高的人,日後比較不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。



深海魚包括鮭魚、鮪魚、鯖魚、沙丁魚、鱈魚等,專家建議,用烤魚或蒸的方式,更能保留omega-3。



6.堅果

堅果類像杏仁、核桃、松子等,不僅是低G I食物,也富含omega-3脂肪酸。而且還有豐富的維生素E、硒等抗氧化物質,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損害。



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,堅果類中還含有一種礦物質「硼」,會影響腦部的電流活動,使人的智能反應變得更靈敏。



趙強認為,可以在早餐的穀片中搭配些堅果,這對孩子是個不錯的補腦零食。



7.草莓、藍莓、蔓越莓

莓類富含抗氧化物,有助減少自由基的破壞,延緩老化;而且顏色愈鮮豔的莓類,營養價值愈高。美國塔夫茲大學(Tufts University)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動物實驗顯示,三組分別餵食藍莓、草莓、菠菜等萃取物的老鼠,在運動神經功能(平衡感和協調性)、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的測驗,都得到比較高的分數,其中又以餵食藍莓的那組老鼠成績最出色。



 別忘了莓類也含豐富維生素C。腦細胞合成主管記憶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時,也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。



8.牛奶

牛奶不僅補充鈣,也能提供大腦所需的重要養分──蛋白質和B群。根據統計,現在小學生大多肉吃太多,而鈣質攝取不足。若家長擔心孩子的乳糖不耐症,可以無糖優格取代,並加些水果、堅果類增添風味。



9.南瓜、南瓜子

南瓜是β 胡蘿蔔素的極佳來源。荷蘭研究發現,多攝取β胡蘿蔔素,可維持較敏銳的思考能力。深綠色葉菜、胡蘿蔔、甜椒、番薯、木瓜、芒果等也都富含β胡蘿蔔素。



而南瓜子所含的鋅,可幫助腦部發育,有助腦部靈活運作;如果鋅攝取不足,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


德州大學預防醫學與社區健康學系的山德史岱博士(Harold H.Sandstead)也指出,只要補足了鋅,女性的文字記憶力就會提高12%。葵瓜子、糙米、全穀類也都是鋅的食物來源。



●要聰明,一定要吃早餐

早餐很重要。人在睡覺時,腦的能量消耗其實更高達三分之二,因此在一夜睡眠之後,體內的葡萄糖大概也快用完了,所以早餐就是適時補充腦部所需的能量。而且最好選擇全榖類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,能幫助孩子整個上午都穩定且平均地獲得身體能量。



 因此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建議,最佳的早餐組合就是碳水化合物(純麥片或全麥麵包)+蛋白質(蛋或牛奶、優格)+水果。如果你選擇純麥片,可加些堅果類當作油脂來源。



●4類損腦飲食:

1.過量咖啡因:咖啡因在於咖啡、茶、深色汽水、巧克力中,一天超過兩杯就有危險。



它會減少腦部及許多器官的供血量,提早老化;而且會使腦脫水,影響思考,畢竟我們的腦是由八成的水構成。



趙強提醒家長,12歲以下都要避免接觸咖啡因,一方面腎臟代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,排除體內咖啡因的速度較慢,且一旦上癮要戒除就很痛苦,有時甚至會出現嚴重戒斷症狀,導致注意力不集中,影響學習。



2.油炸食物:油炸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產生自由基,造成腦部組織細胞的傷害。



3.精製糖類:糖類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,可以很快被分解,容易引起血糖劇烈起伏,也會使腦部運作遲鈍。



4.人工添加物:食用色素、代糖等人工添加物也已被證實有害兒童大腦,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,甚至出現過動、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。



版權所有,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

全民瘋保健食品!如何聰明買,正確吃?

版權所有,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│訂閱康健雜誌


經濟部2008年統計,國人吃掉的保健食品高達670億元,足以蓋一棟台北101大樓(580億元)。




全民瘋保健食品,究竟如何避開風險,吃對買對?《康健雜誌》日前進行「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」,成功訪問1,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,調查發現:不分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食品,不看標示、產地、認證,聽人家說這不錯,就掏錢,買保健食品像買零食;知道食品與藥品有交互作用的人,不到一成。民眾和政府都還有需要努力的空間。



A‧男女老少,全民瘋保健

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預估,未來三年國內保健食品整體市長成長率10%。《康健雜誌》調查結果反映,不分性別或年齡,有高達九成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。



超過七成有買過保健食品,購買次數集中在兩個極端,5次以下最多(34.7%),其次是16次以上(20.58%)。從年齡來看,輕度購買者(1〜5次)中以20〜29歲最多,40〜49歲與60歲以上這些中、老年人偏重度購買(16次以上),顯然,政府不應只針對老年人做衛教宣導,年輕人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,應該被重視。(表A-2、A-3)



在花費上,一次最高花3000元的人最多,佔了40.5%,其次1000元以下;仍有超過一成民眾最高一次花費在萬元以上,這些人以30〜39歲、高中職學歷為多。



 八成一的民眾為自己而買,半數幫親友買,三分之一為了小孩買;有趣的是,還有不少男性會為客戶、同事、親友而買,社交意味濃,女性則較常替小孩買。(表A4)



 最常在哪裡買?雖然政府積極取締地下電台,調查發現,民眾購買的管道相當多元,藥局排行第一,其次是直銷通路(或朋友介紹)、連鎖藥妝店、大賣場、醫院診所,至於電視購物頻道與網購也有一成多,社區活動中心、遊覽車也是新興促銷管道(表A-5)。



 北中南部民眾最常在藥局購買,但東部卻被直銷通路攻佔(60.91%),在診所、醫院購買的比率也是各區最高的(7.94%)。這幾年,電視購物頻道異軍突起,甚至有「類談話性節目」,其實廣告置入。從這次調查發現,女性、40〜49歲、學歷高中職、北部地區民眾,最常在電視購物頻道買保健食品。



三總臨床藥學科主任李權芳提醒:燒杯不是你的肚子!民眾要有思辨能力,銷售員慣用的實驗手法,在電視上放個燒杯,倒一點粉進去,油被吸附住之後就沉下去了,然後就宣稱這個產品可以吸收油脂,有瘦身功效。但實驗不代表在你肚子裡也會結塊讓大腸吸收,結塊之後更不代表幾個小時候會順利排便出來。此外,即使名人代言,民眾也要有能力辨別,如果這位名人沒有醫療專業,憑什麼要相信他?



《康健雜誌》提醒民眾五大最常見的山寨版保健食品,分別是:善存、銀寶善存、維骨力、骨力膠囊,以及大幸正露丸。(表A-6)



B‧超過半數的民眾擔心買到黑心貨傷身失財

調查發現,五成三的民眾擔心買到有害(黑心)或假冒的保健食品,擔心因而造成金錢損失的有五成五,擔心因此讓身體受到損害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六成五。(表B-1、B-2、B-3)



 擔心歸擔心,民眾購買時的考慮因素最主要是聽朋友或查網路口碑推薦(28.24%),有認真看是否有衛生署字號、保存期限、看產地、有無實驗證實的比例各只有一成多,顯然不是理性購買。另外,民眾對廣告代言人可不買單,只有2%以此做為考量(表B-4),「這滿有趣的,應該讓廠商知道民眾沒有那麼在乎,」北醫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顯得有點意外。



 親友推薦比醫藥專家還管用,國人隨便聽、任意買的行為讓鄭慧文很不以為然,他直言,民眾如果真擔心,買的時候為什麼不審慎些,不張大眼睛仔細看產品標示,「民眾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,沒人逼你買,結果不好卻要別人負責,這更不負責任。」



◎ 半數東部人靠朋友或網路口碑

東部民眾跟北中南部很不同,考慮的購買因素除了聽朋友或網路口碑之外(49.2%),聽藥師、醫生推薦的比例也高(44.46%)。



調查也發現,近六成民眾購買時沒有先經過專業諮詢或要求提供相關資訊,僅四成有諮詢,最主要的諮詢對象是藥師(49.96%)、醫師(39.75%),找營養師諮詢的比例竟低於網站、網友諮詢。(表B-5)



東部地區最常找的專業人士是親友(44.66%),26.72%的人找醫師、13.42%找營養師、11.89%護士、只有一成找藥師諮詢。東部民眾願意相信醫師、藥師的專業推薦,但實際購買時的諮詢對象竟然是親友,這樣的矛盾存在於,「東部人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專業人士,」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直指問題核心。



藥局少,找不到藥師諮詢,醫院更少,營養師難求,只好聽信直銷或親友,這是東部民眾的困境,值得社會更多關注。



如果買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該跟誰申訴,近六成民眾自認為自己知道,其中有53.84%認為是消基會,但是正確答案「各縣市衛生局」竟只有6.87%答對(表B-6)算連同衛生署、消保官統統加起來,佔比也僅三成八。



 「這表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不夠,」蘭萱指出。原本屬於衛生機關的職責,卻讓民間組織專美於前,消基會即使不具公權力仍受到國人認同,政府應多多主動出擊,用專業與熱忱,換得民眾信心。

◎ 民眾在意療效,政府卻用食品概念管理

調查發現,民眾最關心保健食品有沒有療效,佔了四成五;其次是品質與安全(35.21%)、衛生局有沒有確實稽查(23.75%);至於成分、產地、價格等真正應該要關心的項目,顯然沒被消費者重視。(表B-7)。



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,這份調查結果凸顯出一個問題,民眾對保健食品的定位跟政府大不同。顯然近半數的民眾在意療效,想讓血液循環變好、氣色佳、瘦身等,「這是民眾概念中的療效,」所以消費者會去請教藥師,而不是營養師,這是在醫療的架構下去思考,而不是食品的概念;偏偏政府自己畫了一個餅,說這屬於食品,就用食品的概念去管理,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,「政府的管制在一個層次,民眾的需求卻在另一個層次,有點雞同鴨講,」張苙雲指出,這也是食品、藥品管理中間相當模糊的地帶。



C‧民眾健康知能有待加強

民眾普遍知道藥物會有交互作用,尤其中藥與西藥,多數人卻忽略了食物與藥物也有交互作用。調查發現,九成的民眾不知道牛奶與抗生素同時食用會減少抗生素的藥效(表C-1)。



 牛奶是生活常見飲品,抗生素則廣泛用於喉嚨痛、牙痛、肚子痛、眼藥膏、外用或內服治痘藥、甲溝炎、中耳炎、咽頰發炎、扁桃腺發炎等細菌感染;當牛奶遇到抗生素(尤其是四環黴素抗生素),鈣離子會與部份藥物結合,形成不溶性的鹽類,降低吸收。



 至於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會有什麼影響?超過九成的民眾不知道(表C-2)。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長王鵬豪指出,人蔘跟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可能,建議要分開吃,且間隔1〜2小時。



 以藥學觀點來看,為了安全起見,藥物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,尤其保健食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,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,王鵬豪提醒。



 調查還發現,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需將裡面的乾燥劑或棉花丟掉(表C-3),棉花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,乾燥劑則是一接觸空氣後,吸濕功能就降低,建議丟棄,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。



 瓶罐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?五成三的民眾誤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,只有6.55%答對(表C-4),「建議開封後3〜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,容易變質或潮解,」孫淑慧說。



●調查方法說明:

「2010年保健食品大調查」,是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在2010年2月27〜3月3日進行,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系統加尾數2碼隨機抽樣,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;在95%的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在正負2.7個百分點以內。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、年齡、教育程度及地區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後加權處理。(調查小組:天下雜誌調查中心)



《康健雜誌》 提醒您如何聰明選,正確吃

》如何「聰明選」保健食品



•找大品牌或GMP藥廠製造的健康食品

•完整標示,成分,製造商地址電話,消費者專線

•多諮詢營養師或藥師,弄清楚自己缺少哪些營養素

•不要同時服用不同廠牌的產品,避免某個營養素過量

•少去奇怪的地方買保健食品(如:傳統市場、夜市、遊覽車)



》如何「正確吃」保健食品



•如果一天沒有吃到五蔬果,建議補充營養素

•若吃一段時間生活型態有改變,就可以減少保健食品的劑量

•面對親友推薦或贈送,應拿出知識與理性判斷該不該吃以及吃多少



 》請政府加強把關



•加強產地與來源標示

•劑量標示應統一採取百分比推算,方便民眾推算,以避免服用過量

•衛教對象別忽略年輕人(超過七成會買)

•多關心東部民眾健康照護

•收集更多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實證研究並公告

•加強網路查詢服務



補充水分你做對了嗎?上班族正確喝水有妙方

還窩在辦公桌前,不去茶水間倒水喝嗎?發炎、氣喘、過敏等病症發生,跟身體攝取水分多寡有相對關聯性。




若不能正常飲水、排水,可能會造成身體負擔,所造成的後遺症更會引發某些疾病。



「喝水多健康。」這句話不是口號。小病看醫生經常會聽到:「你喝水不夠,多喝水就好了。」到底「多喝水」對身體有何幫助?有哪些身體病症來自水分攝取不足?



根據書田醫院體系榮新診所營養師陳韻帆指出,水就像一個平衡機制,一可幫助平衡體內酸鹼值,若水喝得不夠,身體容易偏酸性。另可稀釋鈉離子濃度,體內若滯留過多鈉離子,可能會造成血壓偏高等症狀。



此外,貝曼格利博士(Dr. F. Batmanghelidj)所著《喝水好健康》一書中指出,水對健康的幫助包括:



●預防心臟和腦部血管阻塞。

●提高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效率。

●有助於身體自然補足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庫存,可幫助抗憂鬱。

●水是製造天然睡眠調節劑──褪黑激素的必需品,有助於抗失眠。

●水生產電能和磁能給身體每個細胞,供應天然的能量來源。

●水對打造強健的骨骼有益。

●水使造血系統運轉正常,有助於預防某些類型癌症,特別是白血症和淋巴瘤。

●水分充足的腦部,有助增強記憶力。



喝水小動作,身體大影響



 喝水太少,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?



 首先,會破壞體內的平衡機制。再來則是影響養分的攝取多寡,陳韻帆指出,許多養分屬於水溶性,靠水才能在身體內流動,例如維生素B與C。



 少喝水也會影響代謝功能。最新研究指出,維生素B的功能之一是醣份代謝,若飲水量不足,維生素B無法在體內正常運作,可能因此造成肥胖問題。另外,維他素 C則是很好的抗氧化劑,若飲水量不足,就會影響體內的抗氧化功能。少喝水也易引發泌尿道相關疾病,例如腎結石、尿道發炎等症狀。



一天至少要喝2,000~2,500c.c.的水,而且腎臟功能不好、血壓偏高者一天則要喝2,500~3,000c.c.。道理人人懂,但上班族的共同困擾是很難做到。其實飲水量要充足,仍有方法可循:



1.雖然喝水建議以純水為主,但攝取時仍可包括湯、飲料、含水食物等。



2.一天2,000c.c.的水要分多次喝,建議最好的喝水時間在早上起床後,幫助排除夜間積留在體內的毒素;入夜後,身體循環趨緩,可減少水分攝取,睡前一小時內最好別再喝水。



3.上班族飲水量不足的主因是工作忙,沒時間走到茶水間。建議找一個1,000c.c.的瓶罐,每天上班時、午休去裝水放在桌上,規定自己每天喝兩罐。



4.如果覺得不渴、喝不下,原因常是身體排水量不夠。簡單來說,舊水不出,新水就很難持續裝入。其實,身體排水主要靠皮膚排泄,再來才是排尿,但上班族普遍運動量不足,導致排汗量不夠多。



因此,建議上班族要想辦法排汗,平常多做有氧運動,或做三溫暖等,這些活動都能幫助體內排出大量水分。



也提醒大家,運動過後以補充純水為主,不要補充過多的運動飲料。一般人的運動量很少會造成鈉離子流失,喝過多的運動飲料反而容易喝進過多的鈉,造成身體負擔。如果要喝,以1:1的比率加開水喝較適宜。

5.整天坐在辦公桌前,很少運動的人,不如養成每次坐下前,喝少量水的習慣,不要一下子喝太多,因為滯留過多水在體內,反而不利新陳代謝。



6.有人喝太多水容易拉肚子,這是因為腸道細胞不健全,所以這種人容易偏瘦,或營養攝取不足。假設你也有這種情況,可請專業醫師診斷。



最後,絕對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因為覺得口渴時,身體多半已開始有脫水現象,隨時補充水分,才能喝水多健康。



(*原文刊登於Cheers雜誌第103期2009/04/01:上班一定要「水水的」!)

瘦子才知道的8個秘密

目前位居「國際大胃王競技聯盟」第一名的日本人小林尊,已經連續6年贏得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熱狗麵包快食比賽冠軍,他的紀錄是12分鐘內吃下53又3/4個熱狗麵包,連嗜吃熱狗的美國人都瞠乎其後。




能有如此驚人胃口,想像中小林尊應該是個魁梧壯漢,其實他身高173公分,體重只有58公斤,BMI為19.3,完全和胖沾不上邊。



對許多戰戰兢兢忌口,連體重變化個半斤八兩都計較的人來說,小林尊簡直像外星人。為什麼有人就是吃不胖?瘦子真的天生註定嗎?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也擁有瘦子的體質?《康健》特別尋訪專家為讀者一一破解其中奧妙,讓你也能打造健康均勻的好身材!



迷思:瘦子不愛吃飯?

事實:吃飯配菜,健康享瘦



許多減肥法訴求不吃飯、不吃澱粉類,事實上,低醣類、高蛋白雖能快速瘦身,卻是復胖率最高的減肥方式。



米飯大部份營養為醣類,能提供人主要的能量來源,而體內多餘的脂肪組織,還是來自於油脂攝取。油脂熱量:1公克=9卡,密度最高,常塞在食物縫隙中,更容易不知不覺吃太多而發胖,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聖如解釋。



有些人不吃飯改吃麵包,麵包看起來雖不油,其實製作過程中已使用油脂、砂糖,就算是白土司,熱量也不低。且麵包鬆鬆軟軟,往往吃很多也不覺得飽,沒多久就肚子餓,食量不減反增。







用餐時扎扎實實吃碗飯,維持飽足感,自然不會一直想吃高糖、高油的食物。為了打造不易發胖的體質,最好少將三明治、義大利麵、披薩當主食,而是恢復吃飯配菜,尤其高纖維的糙米飯、五穀飯,熱量低、營養價值高,更是控制體重的好幫手。



迷思:吸菸能瘦身?

事實:拒當煙囪不發福



戒菸後發胖的傳言時有所聞,甚至有人拿來當成不戒菸的擋箭牌。



香菸中的化學成分會影響味蕾,對食物的敏銳度降低,影響食慾,戒菸之後,「味覺改善,食物變好吃,食量跟著增加,的確比較容易變胖,」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指出,而且為了戒菸多吃零食、口香糖,熱量增加,也可能造成體重增加。



好消息是最新研究指出,戒菸後復胖只是短暫現象,對長期體重影響有限,吸菸的人發胖速度和不吸菸的人差距不大。而且「慢慢戒菸的人,復胖幅度不會太明顯,」他說,只要注意飲食、多活動即能預防。



迷思:瘦子胃口都很小?

事實:該吃就吃,食量不爆發



食欲是人的生存本能,人體內有一套精密系統負責調節食欲:大腦下視丘負責整合、判讀身體各部位傳來的飽食信號及飢餓信號,當飢餓信號強過飽食信號,下視丘便刺激飢餓中樞提高食量;熱量攝取過多時,則刺激飽食中樞減少食量,以維持平衡。







當攝食調控機轉失靈,就會出現熱量明明足夠,還是停不了口而造成肥胖。研究統計,一般健康、體位正常的人,在25~55歲間,只要每天額外攝取3%的熱量,體重就能在30年內增加9.1公斤。



目前已知和調控食欲有關的荷爾蒙非常多,其中以1995年發現的瘦素(leptin)最受矚目。



由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透過影響飽食中樞、體溫、熱量消耗調節體重,當脂肪組織增加,瘦素的濃度隨之增加。因此胖的人血液中瘦素濃度通常較高,易造成瘦素抗阻,中樞神經對瘦素變得不敏感,使食欲上升,吃得更多,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偉勛解釋。



攝食調控系統環環相扣,忍飢挨餓不但沒用,還可能過度刺激飢餓信號,吃的更多。為了避免吃太撐或餓過頭,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如下:



◆減緩進食速度以增加飽脹感,延長食物排空時間。



◆血糖平穩有助控制食慾,應吃少精緻的單醣食物,增加飲食纖維量。



◆酒精性飲料會刺激食慾,搭配高油脂食物更易引起暴食,不宜過量。



迷思:瘦子很少喝水?

事實:多喝水,健健美



不少人常抱怨自己「喝水也會胖」,或擔心水腫而不敢多喝水。事實上,水不但零熱量,身體代謝水出去還須消耗熱量,並有助排除減重時產生的老廢物質,「想減重更要多喝水,」劉燦宏強調。







他觀察,自認喝水也會胖的人,大部份是40歲以上,基礎代謝率降低(一般而言和18歲相比,下降幅度約20%),即使吃得少但消耗的熱量更少,「所以會繼續胖下去,造成惡性循環,」劉燦宏指出,這時反而要多吃一點,增加代謝率並運動,才能瘦下來。



而不少看過中醫的人說自己是「水腫型肥胖」,循環不好、擔心浮腫不敢多喝水,但用儀器測量體內卻水分不足,「水腫不是胖,因為水腫而增加的體重不到0.5公斤。」



多喝水有助血液流動,循環順暢,減少血管堵塞產生的血壓、膽固醇上升等問題,「多喝水會更瘦、更健康,」劉燦宏提醒,一天最好能喝到2000㏄的水(腎功能不佳者除外)。



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,不要用飲料、湯取代水,早上起床時、兩餐中的間隔、下午3~5點(氣血運行到膀胱經)都是喝水的好時機;運動前先喝水可加強流汗,達到代謝、排毒的功效,有利體重控制。但注意口味應調整清淡,當鹽分(鈉)攝取過多時,再喝水就容易產生水腫。



迷思:瘦子都是天生的?

事實:胖瘦七分靠自己,三分天註定



許多屢戰屢敗、老是減重不成功的人,難免怨嘆「吸空氣也會胖」,認為肥胖是遺傳,無法克服。







但基因真是肥胖的罪魁禍首嗎?



「肥胖是多重因素造成,不只是體質,生活方式、藥物、疾病都有影響,」楊偉勛醫師指出,而且和肥胖有關的基因高達兩百多個,協同作用的機制非常複雜,「還不可能針對特定肥胖基因設計出解決方法。」



但某些早發或病態肥胖症,的確和單一基因缺陷有關,這種基因有六、七個,只要遺傳到一定會胖,通常出生幾個月或幼年期便發作,不過「全世界沒幾個例子,」楊偉勛說。



而一般性肥胖和基因的關連,目前廣為接受的是「節儉基因假說」(thrifty genes):



百萬年前人類祖先過著狩獵、採集的生活,即使花很大的力氣覓食,還是可能有一餐沒一餐,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留下寶貴的節儉基因,能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充分吸收、運用,有剩餘則儲存在脂肪組織中,以備不時之需。



當進入工業社會,不再需要花這麼大力氣去覓食,食物取得也更加方便,勞動量大幅降低,但節儉基因功能並未改變,還是把吃下去的統統吸收儲存,吃得多、用得少,想不胖也難。



節儉基因雖來自遺傳,但有些人體內節儉基因量不高,只有一兩個,「這四分之一的人一輩子不會胖,」楊偉勛指出,會胖的人約有十幾個節儉基因,其中一半以上的人20歲以後會發胖。







由於基因會影響基礎代謝率、食物攝取量和活動量,因此瘦的人不見得食量小,但可能天生吃得慢、容易飽足,個性也較好動、精神好,「就算硬是吃很多,也胖得比別人慢,」劉燦宏解釋。



即使如此,「(控制)環境很重要,會胖的人一半要怪自己,」他認為,如果有家人肥胖,或自己曾經胖過,更應隨時警覺常常活動,少吃高熱量食物,遠離發胖的危險因子。



至於強調能「改變體質、保證不復胖」,或訴求從血型、基因檢測著手的減肥法,「都是噱頭,只能唬唬外行,」楊偉勛直言,這些花招對減重毫無幫助,「看自己父母的身材就知道自己會不會胖,正本清源是控制環境。」



所以別再怨怪祖先,至少還有一件事很公平:除了極少數個案,大多數人,只要少吃多動,一定瘦得下來。



迷思:瘦子都是運動健將?

事實:任何人隨時隨地趴趴走,肥肉不上身



運動是提升基礎代謝率及熱量消耗的最佳方式,跑步30分鐘便能增加消耗約200~300大卡,運動也能減少復胖機率,維持減重成果。



但對習慣當沙發馬鈴薯的現代人,一提到運動就認為必須在健身房裡滿身大汗、氣喘吁吁,因而裹足不前。



幸好愈來愈多研究指出,即使是輕度運動,也有助體重控制及改善肥胖造成的慢性病:一週從事園藝1小時可減輕心臟停止機率66%;體重過重的人每天帶狗散步,一年平均可減輕6.3公斤。







以治療、預防肥胖為目的的運動處方,是1週至少5天,每天累積60分鐘的活動量,「任何身體活動都算,例如走路搭車、爬樓梯等等,」劉燦宏指出,這比起跑步、打球等固定運動難度低,又容易在生活中達成。



他也提醒,游泳、瑜伽、太極拳雖是好運動,減重效果不明顯;健走、騎腳踏車、有氧舞蹈等更適合減重。至於騎馬機,能訓練局部肌肉穩定,減少痠痛,對減少脂肪效果有限,「主動性的運動才有效,藉助機器、人把肥肉推來推去,脂肪也不會消失。」



活動度高低也和性格有關。體態均勻的人,做事比較敏捷俐落,個性也較積極,不易被動、懶洋洋,「當發現訪客出現在辦公室門口,馬上走過去招呼的人,通常不會是胖子;至於只坐在位子上抬頭張望的人,比較難瘦下來,」健康醫學顧問福田千晶博士觀察。讓自己從心活躍起來,改變消極的行為模式,對維持健康體重大有幫助。



迷思:瘦的人都沒有壓力?

事實:鍛鍊抗壓性,有助不發胖



傷心、不愉快、情緒低落時,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吃甜點、零食或油膩的食物發洩。大吃大喝時,大腦會分泌血清素,令人一時心情好轉,是最簡單的抒壓管道,卻也加速囤積熱量,落入肥胖的陷阱。







「約有七成的人壓力大時會發胖,」劉燦宏分析,壓力大除了造成飲食過量,還會讓人不想動、肌肉痠痛、睡不好而易發胖。



鍛鍊抗壓性,讓自己保持好心情,有助於體重控制,尤其是全神貫注自己熱愛的人事物。興奮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,刺激交感神經,增加活動量,促進脂肪代謝,因此應多發掘熱中的嗜好,「歌唱、跳舞都可以,找出除了吃以外,能讓自己感覺幸福的方式,」日本飲食與健康研究所主持人幕內秀夫建議。



迷思:睡得少會變瘦?

事實:睡愈飽,愈能一瞑瘦一吋



無法通宵狂歡、非睡飽不可的人無須再羨慕夜貓子,因為睡眠充足有助體重控制,睡得愈少、發福的機率愈高。



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,比起每天睡7~9小時的人,睡5小時的人肥胖機率高出50%;4小時以下的人更高出73%。



另一項針對6萬8千名女性的長期追蹤調查則顯示,和睡7小時的人相比,睡5小時的人,體重大幅增加15公斤以上的比例高出三成。



通常睡眠少的人,生活形態多不太健康,例如常吃宵夜、運動不足,都是助長肥胖的因素。且睡不夠會讓晚上小腸蠕動不良,隔天吃不下早餐,容易便秘。



而熬夜也讓人生理時鐘混亂。原本白天交感神經旺盛,有利消耗熱量,夜貓子卻在睡覺;晚上副交感神經開始作用,新陳代謝減緩,準備修復疲勞,即使只吃一點也會全部吸收,長期下來自然體重上升。







除了預防肥胖,充足睡眠還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,增加肌肉質量,減少過多體脂肪,睡得好、睡得飽,更可能發揮「一瞑瘦一吋」的功效。



計劃戒菸又擔心體重上升,

飲食可做以下調整:



◆多吃全穀類,豐富的維生素B群有助減緩戒斷症候群。



◆多吃蔬菜水果,減輕菸癮發作的症狀。特別是紅蘿蔔、番石榴、小黃瓜等,能替代吸菸時口腔的滿足感。避免油炸、油膩的食物,停止咖啡因類及酒精類飲料。



◆多喝水。兩餐間應喝6~8杯水,有助排除體內尼古丁。



攝食調控系統環環相扣,忍飢挨餓不但沒用,還可能過度刺激飢餓信號,吃得更多。為了避免吃太撐或餓過頭,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如下:



◆減緩進食速度以增加飽脹感,延長食物排空時間。



◆血糖平穩有助控制食欲,應少吃精緻的單醣食物,增加飲食纖維量。



◆酒精性飲料會刺激食欲,搭配高油脂食物更易引起暴食,不宜過量。







文.朱芷君



2007/03 康健雜誌 100期

[分享] 為什麼可愛男孩,會變成糟糕丈夫?

為人父母者注意了,有個女人的未來就要靠你們,你們要負責教出一個樂於分擔、樂於分享的好丈夫來。




●教出女人願意嫁的男孩!



在小說《男人與男孩》中,男主角哈利從事人人稱羨的媒體工作,還有美麗的妻子、兒子,加上意氣風發的四輪傳動新車。但和同事的一夜情,卻搞砸這位男士的鼎盛期。



他妻子知道哈利出軌後,回父親家去,哈利去求她回家,妻子對他大吼:



「你以為家庭生活是件容易的事嗎?」她突然生氣起來,「你以為聽你哀嚎不再是青少年,每隔5分鐘叫派特(他們的孩子)不要再看『星際大戰』,還有照料房子是容易的事嗎?而且你毫不幫忙,你就像地球上的每個男人,以為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,責任就完成了。」



***



如果男人真的以為,他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,來供應金錢,就盡了做丈夫、父親的責任,就不能怪女人愈來愈不想嫁人。



根據主計處的資料,近十年來女性單身戶數增幅幾乎為男性的一倍。由於求學、就業因素,女性民國80年底至90年底,單身戶數增幅高達159.4%,幾乎為男性81.3%的一倍。



就算嫁了,女人也更勇於離開品質不佳的婚姻。去年我國離婚率創新高,每千人人口中有2.9對離婚,居全球第五。



女人的確有權對這樣的婚姻品質抱怨。從最表面的家務分擔來看,台灣女人做家事、照顧小孩、老人的時間,比男性多了五倍(主計處資料顯示,女性每週16.22小時,男性才3.27小時)。



明明家事是家中每一個人的事,如果丈夫偶爾洗碗,「就要當做撿到的,」家庭、工作兩頭忙的上班族陳宜玲抱怨。



更糟糕的是,科技的發達並沒有讓男人節省工作時間來陪伴家人、分擔家務,「男人只不過從牌桌移到網路、DVD,」一位女性高階主管觀察。



偏偏男人覺得自己很命苦。過去他父親只要準時把薪水交給老婆,就盡了責任,現在社會還期待他們當「新好男人」。



李宗盛有一首描寫男人壓力的流行歌曲「最近比較煩」。音樂錄影帶裡,青、壯、中年三代的男歌手垂頭喪氣地窩在酒吧抱怨,「每天工作排得滿滿、太太又嫌自己回家太晚。小孩功課不好、女兒太胖、兒子不肯吃飯。」



事實上,男人抱怨的這些苦,一直都是職業婦女長期所挑的擔子。



更令女人難以忍受、也在子女記憶中留有遺憾的,是「父職蒸發」。



一項發表在《人口統計學》期刊的研究發現,在孩子步入成年期的過程中,如果父親和孩子在情感上很親密,對家庭的參與度比較高的話,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會比較優異,也比較不會成為少年犯。



但男人幾乎沒有擔任過照顧者的經驗,遇到孩子如小獸般的需索無度,馬上就慌了手腳,相對於如同「育兒專家」的妻子,顯得很無能,於是他退回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職場。



更遑論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樂於分享。能坦承自己的感受,即使是傷心,也會告訴她;當她敘述自己的生活點滴或新點子時,會用心傾聽。



現代女性也期望那個長不大的男人樂於分擔。例如會參與家務分配,也讓孩子參與;唸書給孩子聽、指導孩子做功課。



問題出在哪裡?難道我們將可愛的男孩養成糟糕的丈夫嗎?



●是夥伴,非競爭對手



美國心理學家、婚姻諮商師蕊爾認為:「我們不應責怪個人,因為丈夫的角色已經改變,我們沒有教出、也未曾教出親密的夥伴,而教出強悍、競爭心強的選手來。」



社會要求男孩強悍、堅毅,認定目標往前衝,也迫使男孩遠離自己的情感需求,也拙於感知別人的脆弱感受。



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威廉.波拉克在《真正的男孩》中,點出父母在養育男孩的三個迷思。



》第一個迷思:男孩的行為是生物造成的性別差異,特別是睪固酮(testosterone)所造成的影響,所以社會應接受他們戀物、不溝通、不懂傾訴,喜歡用蠻力解決問題。



》事實是:睪固酮的確對男孩的行為、活動有所影響,但影響更遠大的是父母的愛與照顧。父母親足夠的愛,會刺激小男孩的大腦,讓他能夠適應周遭環境。「我們的確可以型塑(shape)男孩子的行為,」波拉克博士說。



父母可以找出方法和管道,將男孩的精力用在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活動上。如果他們想打架,給他們一個吊袋,讓他們學拳擊;如果他們想吵架,約定他們得就事論事,還可以發展辯論技巧。



》第二個迷思:男孩「應該」是男孩,也就是說他們應該像傳統定義的「男子漢」一樣,強壯、堅毅、勇敢、控制女性。



》事實是:沒有人去修正「健康男子漢」的定義。健康的男子漢會尊重女性;他的確是勇敢的,包括勇敢表達情感。



》第三個迷思:男孩天生對心理、情緒不敏銳。



》事實是:男孩子可以被養育成敏感並具同理心,可以去關懷他人,包括女孩的情感。



男孩子之所以「不在乎別人」,是因為文化訓練男孩子必須如此。他們習於以「男人」的方式,包括憤怒、激動或冷漠等來反應。



因此,每一個男孩都有變成好丈夫的潛力,端視父母怎麼愛他、教他。不過好男人有千百種,成為好男人的方法也有千百種,沒有金科玉律,以下是歸納國、內外專家的觀點,給父母參考。



【1.給男孩安全的環境表露情感】



這部份焦點在母親,因為母親是男孩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全心全意的愛,這份緊密的關係對他一生影響重大。



小男孩在不同階段感到失落,如果母親對他的需求非常敏銳,並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,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聯繫,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「安全的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」。



這種安全感很重要,它提供一個不被批評、受保護的環境,讓男孩自由表達他的內心世界,順暢地表露情感,讓他們更了解自己,也更有效地與人溝通,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、《該隱的封印》作者金德倫認為。



這可能是在2歲時,教他分享一個大漢堡;在9歲時,安慰他沒被選入校隊;或青少年時被女生拒絕。



【2.不要將男孩推出門外】



我們的文化會用「成長」為名,將男孩與家庭分離,希望他獨立自主,「像個男人」。



有些母親也會擔心,如果孩子和自己太過親密,會養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,甚至過於娘娘腔。



事實上,成為一個男人並不意味必須和母親斷了關係。



「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男性角色,」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,「我們常把善於發展友誼、關係,歸於女性特質,把獨立、強悍歸於男性。我們應該相信,這些女性特質是『人類』都該有的特質,所以不用擔心男孩太敏感、太娘娘腔。」



事實上,男孩和女孩一樣,都會從各種健康的關係中成長,而且,愈多愈好,美國波士頓兩位女性心理學家凱特.朵莉、尼姬.菲蝶認為。



【3.父親角色不容忽視】



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、家庭、社區中,如何面對衝突、處理關係,在他日後的生活中,會謹記在心,也就是「言教重於身教」。



「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,」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。



就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獨一無二,他應該做男孩的表率,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與身邊其他的女性。



【4.父親也要表達情感】



不僅僅要和男孩相處,父親如果能對男孩有更深一層的情感聯繫,更能協助男孩在情緒表達上更順暢。



金博倫博士提出疑問:當你的6歲男孩感覺傷心或憤怒時,父親要做什麼?是用憤怒的語言回應?還是引導孩子說出情緒,並試圖找出潛藏的問題?



父親如果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,是可以改變情感疏離的。「我們希望現代的男孩可以從『四目相接』,而非『背影』,才能了解父親的愛,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說。



【5.教男孩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氣概】



真正的男子氣概不是寥寥數語可以概括,它傾向主動、果敢、富領導精神,但也應該是:敏感地察覺女性的需要,並給孩子充分的愛。



和兒子、甥姪們討論你們所欣賞的男性,以及為什麼你們欣賞他們,因為他們的溫暖、獨立、同理心、主持正義等等。



【6.共同參與家事】



共同做某件事是和男孩建立關係最有效的方法,如一起散步、玩遊戲、下棋,當然也包括洗碗、拖地、澆花等。



而且由於經濟型態改變,男人需要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共同經營,所以男孩更有必要學會生活技能,照顧自己。



【7.當他開始約會,試著和他討論】



其實男孩、女孩都喜歡討論兩性問題。林如萍副教授到高中(無論男校、女校)家政課上,鼓勵男、女生說出他們心目中「『可愛』的男(女)生」的定義,藉由討論,使他們更深入瞭解男女兩性心中欣賞的異性究竟應具備哪些條件,父母也可以從這樣輕鬆的話題切入。



新聞事件也是交談的契機。例如你可以問:「你知道強暴和約會強暴的區別是什麼?」或「你想男生為什麼會強暴女生呢?」



***



再回到哈利的故事。



在妻子決定到日本尋找自我後,哈利真的得學當爸爸。



他發現,之前的父親工作,充其量只是分時假扮。現在真的做爸爸了,當他要專心看求職欄時,派特要看善惡在雪地對決的《帝國大反擊》;求職時,他得帶著他去面試;他還不吃飯、整天要看《星際大戰》錄影帶。



當他學會當爸爸後,才發現「工作不是我宇宙的中心,我宇宙的中心是我兒子。」原來當孩子受傷時,就像生命向他扣留了人質。



哈利在30歲意外的災難,讓他終於變成女人願意嫁的男人了。



(*文章來源:康健雜誌第69期)